介紹
這福音不出售
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故事
馮煒文
The Gospel is Not For Sale
The Story of 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
Raymond W. M. Fung
教會與工運
江大惠
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的角色
廿世紀下半反殖運動的崛起,促使差會和教會反思自己的使命和存在的意義。就宣教的理念提出「上帝的使命」missio Dei 的觀念,意即教會不是主,上帝才是主。教會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的,教會在世間是為了貫徹上帝的使命,去服事人群,照顧他們各方面的需求。上帝的使命不單是名詞,去講、去宣講話語/道;上帝的使命也是動詞,去做、去實踐道理。
六七暴動突顯了香港社會架構的矛盾,工人階級的權益嚴重被忽視。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在六八年的成立代表宗派教會的聯合機構——香港基督教協進會,對工人權益被忽視的關注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與世界各地及亞洲的教會、教會機構有密切的聯繫,互相交流,視野比較廣闊,更重視各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對信仰的影響和塑造。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以教會機構的形式,專關注在社會及教會中被忽視的工友。當時工人不享有有薪假期,女工也沒有產假。「勞工權益幾乎完全不受法例保障。」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各職員將前線的經歷和困難帶回職員會,互相坦誠的批評和建議。靠職員的主動,摸著石頭過河,邊走邊嘗試找到出路。
在與工友同行、同摸索之中發現社會種種不公平的現象。了解到香港社會上的許多問題不是單靠補救、紓緩傷害就可以處理,必須樹立社會公義。
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的特色
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作為教會的肢體,要關懷香港工人的境況,不能採取拉人入教會的模式。工人對建制的教會未有信心,教會的制度和活動模式又與工人的生活習慣格格不入。工人不一定星期日休息,不會祈禱、翻聖經、唱由西方傳入的讚美詩。工業委員會遂採取了進入所服事群眾的模式,這種將福音、好消息突破教會的四幅牆,帶入人群的做法正是耶穌的榜樣,不拉人入聖殿會堂中親近上帝,反而將上帝帶入人群。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。」
這種以所服事對象為主,站在工人立場的外展福音模式,向社會見証了與堂會不同模式的基督教信仰。這種基督教的信仰是服事有需要人士的福音,叫人得祝福,體驗豐盛的生命。見証不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、權力,也不是以決志人數作為指標。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式的見証是,本著信仰做了應做的事,為工友及弱勢群體爭取社會公義和尊嚴。既不掩飾也不吹噓我們信徒的身分,別人看見了我們的見証,可以考慮願不願意加入信仰的群體。我們不強銷hard sell福音,也不賤賣for sale福音,反正決志是聖靈的工作及工友自己的意願。
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的事工由組織工友,調解勞資糾紛,推動勞工教育,聯絡工會,協助工業傷亡家屬,發起社區/勞工教會,發展到為工友基層爭取權益。關注的內容由爭取純工人權益的有薪假期,女工產假,到關係整個基層的巴士加價、公用事業加價,到遊說立法。由關心社會到政治參與,既是環境迫切的需求,也符合基督教信仰的社會議程。
宣教神學的貢獻
我們有沒有來自本土的宣教神學?我們有沒有本地特色的訊息?
陳佐才法政牧師分析本地的宣教經驗,推崇由馮煒文總結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由處境而衍生的宣教洞見:跳出屬靈屬世二分的框框,提出「被罪者」sinned-against的觀念去看待結構性的罪惡;先團結貧窮與受壓迫者,共同對付惡勢力;正視個人的腐敗傾向;悔改是由自卑轉化成自重;好消息不是信耶穌,而是跟從耶穌。陳佐才法政牧師認為它為宣教神學提供了新氣象,因為它適用於其他人類境況;協調了個人罪惡與結構罪惡的對立;推動了與教外人士的合作。
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站在基層工人的立場爭取社會公義,工委會的工作不單令社會上的弱勢群體、弟兄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得益,也見証了信仰,締造了本色化的宣教神學,替香港教會爭面子。令香港教會和神學界能在世界的同道面前抬得起頭,實在是香港教會的資產。
香港的教會與工運本可以各行各路,互不存在。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模仿基督「將兩下合而為一」(弗3:14) ,成為教會與工運的橋樑,催化雙方的更新、拓展彼此的眼界。
展望未來
踏進廿一世紀,工人的新問題陳出不窮:外判的問題,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衝激,工人階級的議價能力不斷下降,西班牙造鞋工人與溫州造鞋工人的矛盾,白領所面對經濟結構性的轉型等等都叫人無所適從。形勢比三十五年前更加嚴峻,問題的幅度、難度也更高。
教會與工運這對貼錯門神的活寶,過去透過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的穿針引線,締結一段姻緣。來到臨界點,要與工運維持伙伴同行的關係,有待教會及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再度投入和委身。